核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学检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应用于临床的医学影像诊断新技术。它具有无电离辐射性(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向(横断、冠状、矢状切面等)和多参数成像,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无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正常。
适应症:
神经系统的病变包括肿瘤、梗塞、出血、变性、先天畸形、感染等几乎成为确诊的手段。特别是脊髓脊椎的病变如脊椎的肿瘤、萎缩、变性、外伤椎间盘病变,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心脏大血管的病变,肺内纵膈的病变。
腹部盆腔脏器的检查,胆道系统、泌尿系统等明显优于CT。
对关节软组织病变,对骨髓、骨的无菌性坏死十分敏感,病变的发现早于X线和CT。
检查前:
1、要向技术人员说明以下情况:(1)有无手术史;(2)有无任何金属或磁性物质植入体内包括金属节育环等;(3)有无假牙、电子耳、义眼等;(4)有无药物过敏;(5)近期内有无金属异物溅入体内。
2、不要穿着有金属物质的内衣裤,检查头、颈部的病人应在检查前一天洗头,不要擦任何护发用品。
3、检查前需脱去除内衣外的全部衣服,换上磁共振室的检查专用衣服。去除所配带的金属品如项链、耳环、手表和戒指等。除去脸上的化妆品和假牙、义眼、眼镜等物品。
4、磁共振检查时间较长,且病人所处的环境幽暗、噪声较大。要有思想准备,不要急躁,不要害怕,要在医师指导下保持体位不动。耐心配合。
5、检查前要向医生提供全部病史、检查资料及所有的X线片、CT片等。
含有单数质子、单数中子或两者均为单数的原子核具有自旋和磁矩的性质,并且以一种特定方式绕磁场方向旋转。这种旋转称为进动或旋进。用一个频率与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激发所检查的原子核,将引起共振,即磁共振。在射频激发停止后,有关原子核的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这些能级变化和相位变化所产生的信号均能为所测样品或人体附近的接收器所测得。临床常用的MRI为质子成像。处于不同物理、化学状态下的质子,在射频激发和停止激发后,弛豫时间的长短各不相同。弛豫时间分T1和T2两种。T1弛豫时间又称纵向弛豫时间,为物质放置于磁场中产生磁化所需的时间,也即继90度射频脉冲从纵向磁化转为横向磁化之后恢复到纵向磁化所需时间。T2弛豫时间又叫横向弛豫时间或自旋——自旋弛豫时间,为在完全均匀的外磁场中,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也就是继90度射频脉冲之后,共振质子保持相干性或保持在相位中旋进的时间。
MR辐射光子的强度很弱,为提高MR信号的信噪比,就得重复使用产生自旋回波信号的脉冲程序。重复激发的间隔时间称为重复时间,简称IR。它可任意选择。第一次90度射频脉冲和探测自旋回波信号之间的时间,即回波延迟时间,简称回波时间或TE,也与所测得MR信号的强弱有关。TE也可由操作者任意选择。
选择不同的程序指标时间,可以区别或测出物质的T1、T2和质子密度。短TE和长TR时,图像所反映的是质子密度差别,称为质子加权象;随着TR变短,则 T1成像因素增加,即短TE短TR(如TE=28ms,TR=0.5s)产生T1加权像,而采用长TE、长TR时(如TE> 56ms,TR=2s),产生T2加权像。
根据所设计的程序不同,可以从整个检查体积中获取信号,也可以从该体积中的某一层面获取信号,在计算机辅助下,用这些信号可以重建成像。
1.T1加权像 在自旋回波(SE)序列中,应用短TR来加强T1值对图像的影响,同时应用短TE来削弱T2值对图像的影响。即短TR短TE(TR/TE≤1000 /40ms,如TR500ms/TE15ms),它偏重于表现T1差别的图像,也就是说图像中组织对比度的差异主要由于组织间T1值的不同。
长T1在磁共振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如含水量高、骨骼、钙化等;短T1在磁共振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如脂肪、正铁血红蛋白等。
2.T2加权像 在自旋回波(SE)序列中,应用长TE来加强T2值对图像的影响,而应用长TR来削弱T1值对图像的影响。即长TR长,IE(TR/TE1000/40ms,如TR2000ms/TE90ms),它偏重于表现T2差别的图像。
长T2在磁共振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如含水量高;短T2在磁共振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如含铁血黄素、黑色素、钙化等。
3.质子密度像 在自旋回波(SE)序列中,应用长TR来削弱T1值对图像的影响,应用短的TE来削弱T2值的影响,即长TR短TE所获得的图像,TR2000ms/IE15ms,它偏重于表现质子密度差别的图像。
4.增强扫描 目前常使用的造影剂GD-DTPA(轧-二乙烯五胺乙酸),其具有顺磁性,分布于细胞间液中,它主要改变氢质子的磁性作用和其驰豫时间,缩短T1和T2,可使病变及血脑屏障受到破坏的部位在T1加权像上产生高信号,实现强化目的。增强扫描只做T1扫描,判断图像是否强化可根据鼻粘膜、垂体、海绵窦、侧脑室脉络丛的改变。
GD-DTPA经静脉注射,使用时不需做过敏试验。增强扫描可明确病变的数目并能发现平扫不能发现的病灶,鉴别肿瘤和周围水肿,有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
5.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是目前非介入方法显示人体血管的有效手段,目前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MRA的原理是利用血管内流动血液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扫描序列,将血管内的信号提高,使其与周围组织有高度的对比,使用计算机处理,将非高信号的组织影去除,形成血管图像。其可以测量血流速度、观察血流特征、分别显示动脉或静脉等。
最常使用的技术手段:①时间飞越法。②相位对比法。这两种方法MRA都可以用二维的叠层切面成像或三维成像。
时间飞越法利用飞越时间和流入性增强效应:相应区段被激励的血液,在某一时刻被标记,在成像区域的血液中流入了充分驰豫的质子,形成血管内血液的高信号,因在标记和检出之间相应血液团的位置已有改变,故称飞越时间。方法:首先在欲造影部位使用饱和脉冲,使扫描范围内所有组织处于饱和状态,即不再产生磁共振信号。因血液不断流动,饱和血液将流出,而流入未被饱和的血液,这些血液就可以产生较高的磁共振信号,而周围静止组织信号则很低,从而提高了血液的信号,抑制周围组织的信号。经计算机重建后,就可显示血管形态。
相位对比法:血液流动过程中,氢质子的相位可发生变化,而静止的组织中不会发生这种相位变化。因此,相位对比法血管造影技术利用血流诱发的相位改变在流动质子和静止组织间形成的对比,可区别血流和周围组织,并使周围组织的信号完全消除,此种方法可使血流慢的小血管得到增强,有利于微细血管的显示。
三维流入法:利用流动增强效应,使用三维整体采样,将激励整体分割成相临的薄层,使血流在待检体积中出现有别于其他组织的MR高信号,用最大强度投影演算法处理,可在扫描区体积中形成高分辨力的MRA图像。
二维流入法:扫描时利用相临的单个薄层取样,可获得相当强的流入增强效应,不必考虑层面选择方向上的选择,可有效覆盖大范围,叠加二维可得到三维体积同样的覆盖范围,但空间分辨力不如后者。
一般说来,二维用来观察大的范围,对慢速血流敏感,仅用于评价血管狭窄程度;而三维技术则提供较精细的分辨力图像,对快速血流敏感,对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等极有诊断价值。虽然MRA对颅内血管、颈部血管及肢体血管的价值与常规血管造影相似,但对极慢血流的病变可能漏掉,空间分辨力低于DSA。随着高场磁共振技术的不断提高,MRA有逐渐代替介入DSA检查的趋势。在MRA中使用造影剂GD-DTPA可以发现更隐匿的血管病变。
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体内有磁铁类物质者,如装有心脏起搏器、动脉瘤等血管手术后,人工瓣膜,重要器官旁有金属异物残留的人群。
少数人可出现短暂的面部潮红。
植物神经紊 运动障碍疾 神经康复 颅脑脊髓感 重症肌无力 癫痫病 运动神经元 神经内科 硬化症 瘫痪 脊髓损伤 脊髓空洞 脊髓病变 肌营养不良 肌肉萎缩 格林巴利 共济失调 抽动症 羊癫疯 羊角风 头痛 神经衰弱 脑膜炎 特发性震颤 多发性硬化 神经性厌食 神经炎
失眠 红斑狼疮 甲亢 糖尿病 股骨头坏死 白癜风 牛皮癣 癫痫 抑郁症 前列腺炎 肺癌 肝癌 子宫肌瘤 乙肝 小儿脑瘫 不孕症 近视眼 尖锐湿疣 口腔溃疡 冠心病 痔疮 鼻窦炎 丰胸 尿毒症